短短三天,尚正正达债券这一基金的净值像坐上了火箭,从1元直接飙升到1.96元,涨幅接近翻倍!这让投资者们一时间目瞪口呆,纷纷质疑这背后的秘密到底是什么。值得注意的是,这并非个例,就在一年多前,尚正基金旗下另一只债基尚正正享债券也曾上演过类似的“狂暴”行情。同样的操作,同样的猛涨,难免让人浮想联翩这到底是市场的新玩法,还是另有猫腻?
让我们先来看这只基金惊人的表现2025年3月6日刚成立不到半个月,尚正正达债券就开始开放赎回——这个时间点相当精准,因为此时赎回费用已降至0。这意味着,持有者可以毫无成本“套现出局”。可这还没完,3月13日、14日和17日,基金净值接连上涨20%、21%甚至一口气35%的涨幅,一路疯狂攀升。这波操作,让少数尚未赎回的投资者成了被命运眷顾的人,他们躺着赚了翻倍的收益。
这波暴涨并非什么“一夜暴富”的新公式,反而引发了各种阴谋论。有人猜测是小部分人故意操控市场;也有人认为这种涨幅恐怕跟基金本身的机制设计有关。但真相究竟是什么?我们不妨剖开“洋葱”,从表皮一点点揭开这个谜题,看到底是谁在大赚,谁在被割韭菜。
先说说尚正正达债券“开挂”的路径,这是一个比普通电影情节还复杂的财经故事。据公开资料显示,该基金成立时规模为2亿元,有效认购总户数仅306户,而短短几天后,大幅赎回潮便席卷而来。此时,问题的关键在于“摆动定价机制”。这是什么呢?简单理解,当某种基金遭遇大规模赎回时,基金需要变现资产满足赎回要求,而这种“抛售行为”可能会导致市场价格波动。而摆动定价机制的存在,就是把这种波动成本分摊给赎回者,从而保护剩余投资者的利益。
举个例子吧。如果你在小区里开了个游泳池,100人一起泳池边坐着看风景,成本大家平摊倒还可以。可是其中95人突然说要离开泳池,剩下5人就不得不承担所有维护费用。为了确保这一小撮人不因为其他人逃跑而受损失,管理方就会让“逃跑的人”多支付一点维护费。但在尚正基金的案例中,这个机制却产生了意想不到的结果——由于赎回者买单,留到最后的人成了赢家,净值自然蹭蹭往上涨。
表面上以上一切让剩下的投资者赚了个盆满钵满,但我们真的能断定这是一场“稳赚不赔”的操作吗?未必。事实上,隐藏在暴涨背后的基金风险并未完全消散。这种净值的惊人波动,恰恰透露出它基金规模变小、流动性变差的问题。除非剩下的少量资金运作得当,否则表面上的“高收益”很可能是个昙花一现的假象。
与此市场的反响也给这个“奇迹”蒙上了一层阴霾。部分分析人士指出,这种模式并非完全没有争议。在投资理财领域,不管采用什么机制,利益的重新分配都不可避免会让一部分人“被割”。而基金公告显示,提高精度计算小数点至八位数的行为,看似技术性调整,实际上也给投资者传递了一种微妙的信息基金的分红收益早已高度依赖机制,而非真实的市场表现。这种做法让人不禁反思,这是在保护老投资者,还是套利者的狂欢?
就在投资者对尚正正达的暴涨议论纷纷时,回顾尚正基金的操作历史,人们发现这并非个例。2023年底成立的尚正正享债券,正是类似情节的“前传”。成立仅7天后就出现大额赎回,随后跷跷板式的净值翻倍,使得初期资本“全身而退”,后续少数投资者捡到“大漏”。换句话说,尚正基金似乎非常擅长利用这种赎回-涨值的模式,制造关注度和投资神话。
更让人觉得“有点意思”的是,尚正正享债券和尚正正达债券的规模、开放日期,甚至是净值波动节奏,都如同用同一个模子拓印出来的一样。这难免引发人们对公司运营策略的深度怀疑——为什么模式一模一样,结果也惊人相似?难道企业真的是故意为之吗?更大的疑问在于,如果真有问题,为什么这种情况一年多来始终没有引起监管机构的强烈关注和约束?
当前局面表面看已趋于平静——大额赎回潮已落下帷幕,剩余资金坐等市场回暖,短期内看不到二次剧烈波动。但这并不意味着相关乱象已经终结,反而更可能酝酿更大的危机。
这种“玩法”一旦被外界熟知,相似的操作模式或许会成为行业内一些投机者争相模仿的对象,这对基金管理行业的秩序无疑是一种潜在威胁。尚正基金目前仍主打固收产品,那么当未来市场流动性出现危机,比如货币政策紧缩、债市震荡等,这种过度依赖机制收益的基金是否还能抵御风险?
更大的隐患其实是投资者自身的信任问题。一旦模仿潮流出现,普通投资者可能会把这种短期暴涨基金视为“稳赚不赔”的捷径,而忽略潜在的本金风险与资金流动性问题。短期的“赢家游戏”,会否演变为一场长期的“泡沫赌局”?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再次深思。
从结果来这次“翻倍涨幅”让很多普通投资者对尚正基金刮目相看。可是,我们是否真的该因这种模式给予掌声呢?换个角度思考,不难发现,这些剧烈的净值波动和大额赎回潮背后,其实是机制游戏下的利益洗牌。在这场洗牌背后,赚到钱的投资者也许乐开了花,但没赚到的人恐怕还在懊悔。
与其说这是对部分投资者利益的保护,不如说从市场角度,这更像是一场针对不同投资习惯“精准设计”的金钱游戏。尚正基金在这种机制设计中游刃有余,可面对未来未知的市场波动,它还能保全好既有利益,守住投资者对其的信任吗?这种暴涨是否会成为另一种套利工具?时间会告诉我们答案,但目前来尚正的“套路式”涨幅值得理性看待。
从普通投资者的角度来这种演绎过的暴涨是行情神迹,还是资本设计?你愿意相信这种挑战常理的净值涨幅,还是对尚正模式继续持保留态度?基金市场透明度提升,到底能不能遏制此类极端操作?说说你觉得这是对投资者的“精准保护”还是“套路收割”?